Sheng-Hsiung,Hung
  • News
  • Works
  • Studios
  • Biography
  • Article
  • Exhibitions
  • Contact

Picture

《暫存》
|臺藝大藝術聚落-35.06.02
|洪聖雄
​
  
《暫存》以四頻道錄像裝置發生在臺藝大藝術聚落,展覽以虛擬空間、數位網路空間、現實空間之間的「間距」作為本次展覽的核心主軸,以「數位模型」滲透改建的聚落建築,並以標記、運鏡、材質轉換、描摹的手法模糊化觀眾的空間意識及感知狀態,《暫存》從現場性、現地性等思維,重新定義一個地方的存在與非存在。

Picture

《複數形態》
|當代視覺文化與實踐研究所
|策展人:張君懿


  「複數形態」 是由非固定的藝術創作群體共同合作的展覽實踐計畫,關注作品形式如何在實踐過程中衍化,探討作品形態的多重可能性。

Picture

《七堂還是伽藍》
|新浜碼頭藝術空間
|策展人:陳品汎


  何謂七堂伽藍?原指對寺院空間內不同用途的建築配置制度。其中”七堂”指出寺院所需的不同功能,而”伽藍”為僧眾的居所,即是寺院。展覽經由「七堂還是伽藍?」的命題下將其作為「藝術」構成方法上的參照。
  從七堂與伽藍兩者為例子進行提問,如果寺院空間依循著某種構成方法,那麼關於藝術的構成要素又為何?那些讓我們意識到藝術的方法是甚麼?可能是對於某種功能的闡述、具有美感事物的存在、進入美術館等諸多方法。或許無法像七堂伽藍有著明確的制度去依循,走向一種完善的結果。但創作者總是試圖去捕捉關於藝術的元素,使觀者接收到,而這些元素往往是搖擺不定的。或許創作就如同伽藍一樣,當你甘願坐落於任何環境時,其特質也會自然地擴散。​


Picture

《沉積物》Sediment
|有章藝術博物館
|策展人:陳彥伶


  2021年由有章藝術博物館策劃的典藏展。展以《沉積物(Sediment)為題,試圖以沉積物比擬典藏品的意義,透過策展機制,重新鋪陳編年敘事以外的脈絡,將典藏品放入不同的語境中,組構新的展示文法。典藏展音味著奠基於博物館典藏專業的同時,不斷地向典藏品建立的知識系統進行提是問,因此,《沉積物》(Sediment)一展不只體現典藏品的價值,其展呈的作品也呼應了沉積物的質地:形塑出岩石,土層或山脈的意象;而展覽另一層更深的意義為,探問何謂典藏?我們又如何回訪典藏?

Picture

X-site-多重真實:爆炸容器Booom room
|臺北市立美術館
|
超限游擊X真實構築

  以英文字母的「X」(無限、未知)所代表之總體概念,深入探究能量的擴延性與穿越空間的多種可能。《爆炸容器》是一組自廣場中心向外佈建的裝置,中央以類似核電廠冷卻塔的建築體作為視覺焦點,隱喻人類對「能量」的追求與隱憂;其中異質且非視覺的波動,在震盪間促使了感知疆域的擴延。
​  《爆炸容器》試圖在當代藝術場域中,以跨領域的實踐探尋空間之外的「疆域」,聲響震盪的波動隨著能量的發散與蔓延,人以中介角色進入到現實場域中提取多重的感官情境,在持續變動中產生超乎尋常的特殊秩序,藉此回應本屆的多重真實。

Picture

超編碼-地理圖誌的藝術測量術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策展人:邱杰森、蔡士瑋

  地圖承載了人類對於世界化約成圖的觀點與洞見,但再精確詳實的地圖都擺脫不了「界」的框架,人們根本無法繪製出一張無界的地圖。世界去域化似乎是新秩序的所在,但疆界並未因此消除,只是以新的模式或技術重設疆域。地圖是有限範圍的人造擬仿物,領土的替身滿佈限制與障礙,藝術家幫助地圖逃離 一個充滿界的世界?
  本展命名援引自德勒茲名著《千高原》中的解疆域論,以地理圖/誌中的邊界/境/緣問題進行自我解除。藝術家在創作領域上運用獨到視野重製地圖,輔以當前科技力建立無疆域的新蓋婭世界。

Picture

大臺北雙年展:真實世界
|有章藝術博物館
|總策展人:陳志誠
​
​  第三屆大臺北當代藝術雙年展,立基於「真實世界」(Authentic World),向世界各領域專家、藝術家、詩人、產業機制、機構、研究單位發出邀請,各司其職的他們從民俗、歷史、宗教、自然、科學、科技、文學、視覺文化等領域給予不同的視域(horizon),共同聚焦於本原式的真實世界對話,這些面向世界的視域在觸及真實之際偶然地融合、相依、互斥或並存,然而,某種本質性的真實可能被遮隱著,大臺北當代藝術雙年展將揭開屏蔽之幕,照亮那些視域未及之處,顯露出世界的「本原」(arche)。每一件展出作品與合作成果閃耀著每個場域的勞動狀態、合規訓的過程性與實踐思緒等種種日常,這些日常便作為藝術對話與創造的材料。而各領域的力行隨著時間流逝在現實中留下殘影,逐漸凝結於藝術場域中,層層凝固的殘影隱然若現,暗示著藝術世界的真實。

Picture

​|「有現.無限」-第二屆集保結算所當代藝術賞
​|臺北國際藝術村
​
​  集保藝術賞執行單位台北國際藝術村,此次邀請藝術界包含藝評、策展、藝術創作等各領域專家、學者共七位成員組成評審團,依據參賽作品藝術主題、創意表現、作品美感、作品完整度、空間布展等條件,遴選出優勝作品。本次入選的藝術家幾乎皆為1990年代出生的新秀,其中也不乏曾獲其他藝術節或獎項青睞的藝術家。
  在此次集保藝術賞中的入選作品,多探討人與當代環境之間的媒介關係。這種不同於其他世代的關照,或許來自於新世代所共有的媒介經驗。藝術家多是透過影像、新媒體或是不同技法的揉合,讓觀眾於空間藝術中,引發宏觀與微觀的反思。在媒材的運用上,都具有更為當代的選擇與呈現。

Picture

再交往虛構的實存
|新樂園藝術空間
|策展人:游峻榮

  現今的人類社會中,科技的發展促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日趨依賴於網路等人造的非物質虛擬場域作為媒介,因而更加強化了精神性對於人的交往關係的重要性。如今人們的交流早已不再重於身體的五感傳遞,甚至深情脈脈的親口告白也被一則網路傳遞的隻字片語所取代,為此藝術家們將以此表層化的介面,重新拆解並檢視交往的本質組成與意涵。

Picture

沃野叢萃-多維度間距
|有章藝術博物館
|策展人:王品驊

  「多維度間距」即試圖指涉此種藉著「歷史性」與「當代性」的角力和迴盪,讓多維度的間距、間隙,發生於時間性、空間性、關係性等多重向度之間。在「間距」中的空白場所,萌發當下可能性、對於過去重新定義、對於未來創造想像。此種當代藝術的創造力,從多元民主社會誕生,是正在發生、尚未定義的界域,帶著不確定、流動、混融、突圍、跨越疆界的運動性,是等待未知之力滲透的潛力場。

Picture

大臺北雙年展系列:限時動態-超領域國際展
​
|有章藝術博物館
|總策展人:陳志誠
​
  如今時代,睜開眼就能看見影像瀑布正無止盡地傾瀉,透過社群網路、串流平台,每個人都是訊息驛站,並身在奇觀現實的洪流之中,這竟是限時動態的世界?
  儘管如此,體驗依然體現在身體和感知上,遭逢的物體仍被視覺符號化,以及其隱喻所滲透。我們參與新的信息向度,動態地與現象學的身體交織在一起,通過「在世存有」,創造深刻和突出的美學遭遇。
  「限時動態-超領域國際展」從媒體文化著手,綜觀藝術下科技語彙、植物生態學與流行文化,邀請造形藝術領域藝術家和表演團體,探查新時代藝術機制與感知模式。

Picture

軀殼之外 In-corpoReal
|品緻空間
|策展人:楊子強
​

  揉捏、塑造, 進而翻模或燒製,在泥塑創作的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可成就為作品的原始成形手段和最终主觀呈現的創作形態。忠實的人體塑造表述不等于單純的軀殻形像複製,或是昇華至美與情,真與善的具體表現,或是通過打破功利、約定俗成的群衆概念所编織的“真實”世界的外殻,純粹作為個人的理想表達而存在。現代傢俱空間架構理想生活的素質追求,當人形的軀殻取代真實的人存在於這被刻意創造出的空間軀殻之中,我們如何去體會和觀測這被刻意架構出的,相互置入狀態中的“真實”場域呢?作為親臨現場的觀者,當我們進入這有别於一般白盒子的展間,交疊於這非一般的日常場域中,我們真實的身體介入和遊走,是否能賦予我們理性經驗上的—種感性連結,慣性認知内的一種知性衝撞呢?軀殻之外,是多層表象,也是表象間的多重再閱讀。

Picture

虛;移;界限
|雕塑實驗展場
|洪聖雄、洪瑞翔
​
​  
當雜訊訊號置於現代被屏蔽為藍幕或黑幕時,本質已然與其產生疏離,淪為特效化的影像工具;而此再現之過程伴隨影像性質的消失、隔絕,甚者死亡。在此感知其消逝的過程中,將其再製成一可供凝視的雜訊風景,藉以模擬、形塑出當代觀看影像性雜訊的認知謬誤。
  展覽重新思索錄像藝術與動力藝術的裝置手段,使作品的主體設置在展場中遊走、位移,改變觀者的視點、行進、與身體感知。

© Sheng-Hsiung,HUNG | 洪聖雄
contains information about the artist,
videos and images of selected works.


  • News
  • Works
  • Studios
  • Biography
  • Article
  • Exhibitions
  • Contact